古人云:“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欧班列发展在助力我国对外贸易往来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也已成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贸往来和商品流动中的重要纽带。
日前,搭载270标箱400余辆国产汽车的75023次中欧班列从内蒙古通辽木里图站徐徐开出,驶向俄罗斯沃罗滕斯克,而这也成为近年来,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公司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之一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借助东北区位优势,利用辽宁沿海港口优势,充分发挥铁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骨干作用的成果折射。
自2014年8月,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公司开通首趟中欧班列以来,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以沈阳、大连、营口、长春、赤峰(通辽)为支点,经满洲里及二连浩特口岸出境,终至俄罗斯、波兰、德国、捷克等多个欧洲国家的“六点五线”开行格局。特别是在辅助辽宁大力推进以港口为核心的大枢纽建设,着力打造内连外通、设施完备的交通运输大通道中,为辽宁全方位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诸如,从大连到荷兰、德国等欧洲国家,中欧班列相比海运不仅从时间上压缩一半多,运输费用更是比空运减少80%,也为加快东北地区发展注入新活力。
不可否认,近年来随着中欧班列开行数量不断增加、覆盖城市不断扩大、运送品类不断丰富,为东北地区“一带一路”建设和中欧经贸发展形成有力助推。单就出口货物来看,既有外来集港货源包括上海生产的人造革、路由器,浙江生产的日用品、小商品、鞋帽,广州生产的牙膏、服装等,亦有本地地产货物包括沈阳、抚顺、鞍山地区生产的商品车、汽配、机床及大连地区生产的化工品,更有欧洲的日用品、机械设备,俄罗斯的板材,不仅有力促进了中欧之间经贸往来,使沿线各国人民的消费生活获得极大丰富,更通过构建起一条中欧东北物流大通道,为相关产业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
交通是连接城市的重要纽带,亦是为城市发展运送人流、物流的重要通道和主动力,而中欧班列无疑为打破东北“经济瓶颈”,实现创新发展,奏响发展“狂想曲”。诸如中国铁路在加快货物运输改革中,先后建成大连、沈阳、长春3个一级物流基地,沙岭、文官屯等11个二级物流基地和沈阳东、于洪等56个三级物流基地,使东北地区的物流市场不断得到拓展和延伸,特别是“辽满欧”“长满欧”“沈满欧”等中欧班列的开行,更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东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现如今,中欧班列已不仅是疾驰的列车,更是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助推器”。可以预见,在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公司的密切配合下,辽宁交通运输国际大通道建设必将在助推东北地区融入世界经济轨道的同时,谱写出东北地区发展的新篇章。宋文强
(来源:)